视频摄录设备项目询价采购邀请函 [2025-06-12]      关于举办2025年全省种子法律法规培训班的通知 [2025-06-05]      关于规范品种宣传的提醒 [2025-05-12]      关于加强农作物品种展示观摩活动安全管理的通知 [2025-05-01]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开展农作物优良品种测产服务工作的通知 [2025-04-16]      关于自行组织观摩2024-2025年度冬油菜展示示范品种的通知 [2025-04-16]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召开2025年小麦新品种展示观摩暨产业发展大会的通知 [2025-04-15]      关于举办2025年安徽省种业人才专场招聘会的通知 [2025-03-24]      关于做好全省种业信息监测统计工作的通知 [2025-02-24]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开展2025年度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展示工作的通知 [2025-02-14]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召开五届三次常务理事会议的通知 [2024-12-25]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召开2024种业创新暨水稻产业发展大会的通知 [2024-11-21]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召开2024种业创新暨水稻产业发展大会的通知 [2024-10-09]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征集2024—2025年度冬油菜展示评价参展品种的通知 [2024-08-22]      关于2024年安徽省种子诚信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结果的公告 [2024-07-16]      2023-2024年安徽省小麦新品种展示综合评价结果发布 [2024-07-09]      关于2024年安徽省种子诚信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结果的公示 [2024-07-08]      关于举办种子法律法规培训班的通知 [2024-06-28]      关于2024年安徽省种子诚信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申报工作的通知 [2024-05-22]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召开2024年小麦新品种展示观摩暨产业发展大会的通知 [2024-04-07]      关于举办2024年安徽省种业人才专场招聘会的通知 [2024-03-13]      关于做好全省种业信息监测统计工作的通知 [2024-03-11]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开展签订种子企业诚信自律倡议书活动的通知 [2024-02-23]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开展2024年农作物新品种展示评价工作的通知 [2024-02-21]      关于举办2024年安徽省种业人才专场招聘会的通知 [2024-02-21]      电脑设备项目询价采购邀请函 [2024-01-22]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召开五届一次常务理事会议的通知 [2023-12-06]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召开种业创新发展暨金融支持种业振兴大会的通知 [2023-12-06]      电脑设备项目询价采购邀请函 [2023-08-07]      关于举办种子企业加工贮藏、质检技术培训班的通知 [2023-07-11]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召开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的通知 [2023-05-08]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种业处关于品种管理的问卷调查 [2023-05-08]      关于安徽省种子协会第五届理事会人选名单公示 [2023-05-04]      关于申报2023年水稻不育系鉴定的通知 [2023-04-26]      南繁单位需求信息调查表 [2023-04-25]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召开2023年小麦新品种展示观摩暨产业发展论坛会的通知 [2023-04-17]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开展农作物优良品种测产服务的通知 [2023-04-10]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开展2023年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工作的通知 [2023-03-13]      关于做好全省种业信息统计工作的通知 [2023-02-20]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召开四届九次理事常务理事会议暨专家座谈会的通知 [2022-12-16]      关于做好会员发展和确认工作的通知 [2022-11-22]      关于召开2022种粮一体化产业发展论坛暨优质水稻新品种展示观摩会的通知 [2022-08-01]      关于为会员单位做好农作物优良品种测产服务的通知 [2022-06-29]      关于2022年安徽省种子诚信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结果的公告 [2022-06-27]      关于召开2022瓜菜新品种展示暨全国南瓜新品种观摩会的通知 [2022-06-14]      关于2022年安徽省种子诚信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结果的公示 [2022-06-13]      安徽省种子协会转发省民政厅、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开展全省性社会团体分支(代表)机构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 [2022-05-06]                                                                                                                                                                                                                                                                                                                           
首页>新闻动态

    让中国种子丰盈世界粮仓

    发布时间:2025-07-09

      烈日将水田晒成一片流动的金箔,挽起的袖口在蒸腾的暑气中起伏。一株承载袁隆平院士遗志的杂交稻秧,在世界版图上交织成中国种业的突围密码。从“吃不饱”到中国粮食出口,安徽袁粮水稻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徽袁粮”)这家中国本土企业,用十年探索给出答案——自主创新与优质资源整合的双轮并轨,在神州大地上奋力书写着中国种业的自强密码。

      2009年,袁隆平院士将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红色印章盖在合作协议上,安徽袁粮就此诞生。当这位“杂交水稻之父”亲手为企业题名时,少有人料到这颗种子将长成参天大树。

      如今的安徽袁粮集团作为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资质的种业新星,已经成长为中国农作物种业企业商品种子前20强,杂交水稻业务跻身全国前十。

          种子的“超级母亲”

      在湖南长沙育种基地,一株代号Y58S的水稻被科研人员视若珍宝。“这是我们的‘护国之宝’,袁老亲口赞誉的‘超级母亲’。”年轻的育种专家轻抚稻叶,言语间充满敬畏。这株神奇的不育系,不负众望地孕育出136个优质杂交稻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3亿亩。广袤的田野见证着它创造的奇迹——增产粮食150亿公斤。

      高温曾是水稻稳产的噩梦。而袁粮科研团队培育出的高温钝感型不育系“摩6S”,让水稻在热浪中依然挺直脊梁,破解了热害减产的千年困局。另一项创新——高制种产量不育系的应用,则使种子成本直降30%,沉甸甸的实惠落入万千农户的口袋。

      在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内,13位中高级育种专家接过“禾下乘凉梦”的接力棒。在安徽袁粮的墙上,23个金光闪闪的国审品种证书、13项省级鉴定不育系成果,凝结着科学家的心血。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一年举办新品种高产栽培示范,我们一个水稻品种‘Y两优17’产量在众多品种中位居第二,亩产近900公斤。结果出来之后我突然接到了袁院士的电话,他说我们这个品种取得高产,他高兴得很,还帮助分析我们与第一名之间的差距和原因。”安徽袁粮公司董事长张永玲感慨,这样一个大科学家,每天那么忙,还愿意就这么小的品种情况主动和企业家交流。

          从实验室到亿亩良田

      海南三亚,碧海蓝天之下,袁粮集团的南繁基地正奏响科技与农业的协奏曲。无人机群呼啸掠过制种田,精准播撒希望的花粉。这个覆盖6省5万亩的杂交水稻制种网络,年产能高达1000万公斤,是中国稻种安全的强劲引擎。

      “从实验室的精密仪器,到农民手中的饱满谷粒,我们铺就了两条紧密相连的生命线。”生产负责人展开地图,脉络清晰的水稻供应体系跃然眼前。通过“零售商直供+米厂联合”的创新模式,优质稻种如同生命的毛细血管,已深深渗透至南方17省380县的广袤乡土,将丰收的希望送进千家万户。

      这“希望”最终在农民的笑脸和沉甸甸的粮袋里结出了果实。在滁州市天长市的一个普通村庄,种了大半辈子田的梁长太去年还蹲在自家田埂上发愁:选啥种子能抗住那越来越怪的天气?病虫害咋防才省钱又有效?卖粮时价格总像坐过山车……“心里没底,觉都睡不踏实。”他卷着沾满泥点的裤腿,黝黑的脸上写满焦虑。

      2023年开春,在镇里大农户的推荐下,梁长太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家里76亩地全换上了“华两优919”。变化,几乎是从种子下地那一刻开始的。“公司派来的技术员裤脚就没干净过,三天两头往我地里钻。”梁长太回忆,“啥时候该打药、用啥药、打多少,他都掰开了揉碎了讲,手机一拍叶子发给他,立马就能告诉你是不是害病了。以前凭感觉施肥,现在人家教你测土配方,该补啥补啥,一分冤枉钱不花!”

      去年秋收,梁长太捧起一把金灿灿的稻谷,手指搓着饱满的谷粒,听着那沙沙的响声,笑得合不拢嘴。“嘿,真神了!一样的田,一样的投入,亩产硬是比往年多了将近200斤,刨去成本,一亩地多赚了300多块钱!”这实实在在的增收和梁长太朴实的笑容和话语,正是袁粮科技惠农模式在万千田畴间最生动的注脚。

      在安徽袁粮种业科学研究院的育苗基地里,工人们正忙着选苗、分苗。“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过去十多年来,我们年均研发投入超400万元,只为守护好‘中国粮’的种子。”张永玲表示,企业研发投入大,每年育种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逾8%。这些年,随着中国种业科研的实力不断加强,优良品种层出不穷。

      “在很多场合听过袁隆平院士的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我们种业人一定会追随他的梦想,完成他未完成的事业。”站在合肥总部明亮的数字化平台前,张永玲的目光深邃而坚定。窗外,一辆满载稻种、印着“中国种·中国粮”的卡车正鸣笛启程,驶向远方翻滚的金色稻浪。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