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摄录设备项目询价采购邀请函 [2025-06-12]      关于举办2025年全省种子法律法规培训班的通知 [2025-06-05]      关于规范品种宣传的提醒 [2025-05-12]      关于加强农作物品种展示观摩活动安全管理的通知 [2025-05-01]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开展农作物优良品种测产服务工作的通知 [2025-04-16]      关于自行组织观摩2024-2025年度冬油菜展示示范品种的通知 [2025-04-16]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召开2025年小麦新品种展示观摩暨产业发展大会的通知 [2025-04-15]      关于举办2025年安徽省种业人才专场招聘会的通知 [2025-03-24]      关于做好全省种业信息监测统计工作的通知 [2025-02-24]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开展2025年度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展示工作的通知 [2025-02-14]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召开五届三次常务理事会议的通知 [2024-12-25]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召开2024种业创新暨水稻产业发展大会的通知 [2024-11-21]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召开2024种业创新暨水稻产业发展大会的通知 [2024-10-09]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征集2024—2025年度冬油菜展示评价参展品种的通知 [2024-08-22]      关于2024年安徽省种子诚信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结果的公告 [2024-07-16]      2023-2024年安徽省小麦新品种展示综合评价结果发布 [2024-07-09]      关于2024年安徽省种子诚信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结果的公示 [2024-07-08]      关于举办种子法律法规培训班的通知 [2024-06-28]      关于2024年安徽省种子诚信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申报工作的通知 [2024-05-22]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召开2024年小麦新品种展示观摩暨产业发展大会的通知 [2024-04-07]      关于举办2024年安徽省种业人才专场招聘会的通知 [2024-03-13]      关于做好全省种业信息监测统计工作的通知 [2024-03-11]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开展签订种子企业诚信自律倡议书活动的通知 [2024-02-23]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开展2024年农作物新品种展示评价工作的通知 [2024-02-21]      关于举办2024年安徽省种业人才专场招聘会的通知 [2024-02-21]      电脑设备项目询价采购邀请函 [2024-01-22]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召开五届一次常务理事会议的通知 [2023-12-06]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召开种业创新发展暨金融支持种业振兴大会的通知 [2023-12-06]      电脑设备项目询价采购邀请函 [2023-08-07]      关于举办种子企业加工贮藏、质检技术培训班的通知 [2023-07-11]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召开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的通知 [2023-05-08]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种业处关于品种管理的问卷调查 [2023-05-08]      关于安徽省种子协会第五届理事会人选名单公示 [2023-05-04]      关于申报2023年水稻不育系鉴定的通知 [2023-04-26]      南繁单位需求信息调查表 [2023-04-25]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召开2023年小麦新品种展示观摩暨产业发展论坛会的通知 [2023-04-17]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开展农作物优良品种测产服务的通知 [2023-04-10]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开展2023年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工作的通知 [2023-03-13]      关于做好全省种业信息统计工作的通知 [2023-02-20]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召开四届九次理事常务理事会议暨专家座谈会的通知 [2022-12-16]      关于做好会员发展和确认工作的通知 [2022-11-22]      关于召开2022种粮一体化产业发展论坛暨优质水稻新品种展示观摩会的通知 [2022-08-01]      关于为会员单位做好农作物优良品种测产服务的通知 [2022-06-29]      关于2022年安徽省种子诚信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结果的公告 [2022-06-27]      关于召开2022瓜菜新品种展示暨全国南瓜新品种观摩会的通知 [2022-06-14]      关于2022年安徽省种子诚信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结果的公示 [2022-06-13]      安徽省种子协会转发省民政厅、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开展全省性社会团体分支(代表)机构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 [2022-05-06]                                                                                                                                                                                                                                                                                                                           
首页>新闻动态

    当前水稻生产田管技术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2025-07-04

      当前正值我省水稻生产的关键时期,早稻处于灌浆中后期,再生稻、中稻和晚稻分别处于孕穗-扬花期、分蘖-拔节期和秧田期。前期气温偏高、降水充足,生育进程正常,整体苗情长势良好。自7月份以来,我省进入晴热高温天气,据气象预测,9日前最高气温普遍达35-38℃,局部地区超过39℃,持续高温可能对孕穗至抽穗扬花期的再生稻头季、以及灌浆期的早稻造成不利影响。为夯实大面积水稻高产丰收基础,需切实抓好当前在田水稻生产田间管理工作。

      一、抓好早稻、再生稻中后期田管,确保丰产丰收。

      1.做好水肥管理。一是早稻: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防范极端天气对早稻灌浆结实影响,湿润灌溉管理为主,减降高温对早稻产量品质影响。对处在灌浆中期、出现脱肥长势偏弱的田块,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壮粒肥,提高灌浆速率,增粒重,防早衰。二是再生稻头季:对处于孕穗至抽穗扬花期的田块,田间保持5-8cm水层,以降低穗层温度,防范高温影响。视苗情追施穗粒肥,一般每亩追施尿素3~5公斤、氯化钾3~5公斤,增强植株抗逆能力,提高穗粒数和结实率。收获前10~12天,每亩普追施复合肥10~15公斤、尿素5~10公斤作促芽肥,促再生芽早生快发。

      2.加强防控适时收获。一是加强病虫防治:密切关注病虫发生趋势,对熟期偏晚、群体过旺灌浆期的早稻和孕穗至抽穗期的再生稻头季田块,要及时防控纹枯病、稻瘟病、二化螟等,减少病虫危害。二是适时收获:早稻、再生稻头季在全穗转色颖壳90%变黄收割,及时机收烘干,安全归仓。三是再生季管理:蓄留再生稻的适时规范机收,尽可能在8月15日前收割,留茬高度30-35厘米,减少稻桩碾压,建立再生季适宜高产群体苗数。头季收获后2-3天及时上水追施提苗肥,湿润灌溉管理,确保再生季安全抽穗成熟。

      二、加强中、晚稻田管分类指导,夯实丰产基础。

      1.做好中稻大田管理。一是水分管理。对中稻移栽返青和直播田5叶期后,浅水-湿润好气灌溉,利于根系发育,促进分蘖早生快发。早栽够苗期的田块,及时排水晒田,控制高峰苗,提高成穗率,防后期倒伏。拔节孕穗期的田块,要坚持浅水孕穗、寸水扬花,遇高温需灌深水降温。二是及时追肥。对迟播栽群体不足、长势偏弱的田块,晒田后1~2天复水追肥,亩追尿素5~7公斤,促分蘖成穗。对够苗至拔节期长势不足、缺肥的田块,尽早追施拔节孕穗肥,促幼穗发育,形成大穗,亩追施高氮高钾肥料7~10公斤。

      2.加强晚稻秧田管理。一是加强秧田管理。防范极端气象灾害,培育壮秧,因秧苗徒长或早稻延迟收割迟让茬的秧田,要适度干旱、二次化控等措施,控长促蘖,防超秧龄“早穗”。在栽前3~4天追施送嫁肥和施药,做到带肥带药下田。二是抢时增密早栽。做好茬口衔接,及时腾茬,规范耕整地,避开白天中午高温时段,抢时移栽,确保播栽密度,亩基本苗7~8万,大田薄水湿润管理,夯实丰产苗架。

      3.防控病虫草害。对部分直播水稻苗后除草效果不理想的选择对路药剂,及时补除或进行人工拔除;关注病虫害测报防治信息,做好纹枯病、二化螟、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等水稻主要病虫的绿色综合防控,注意防范高温药害。

      三、全面做好“双抢”工作,超前部署调配。

      1、做好部署调配。要提早做好早晚稻“双抢”工作,做好农机、农资准备,加强机收机具供需调度。早稻收获时间集中,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及早做好早稻收储各项准备,促进农企对接,强化订单履约管理,稳定提高农民种植收益。

      2、加强生产调度。根据早稻成熟进程,抢时抢晴收割,做到成熟一块、收获一块,确保早稻安全收获。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作用,帮助小农户开展“双抢”、烘干仓储服务,保障稻谷安全入仓,减少产后损失。对农机作业困难的山区丘陵地块,动员各方力量开展抢收抢插,加快收栽进度,做到晚稻适期早栽插。加强秧苗余缺调剂,做到应栽尽插,全力落实晚稻面积。


      来源: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