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征集2024—2025年度冬油菜展示评价参展品种的通知 [2024-08-22]      关于2024年安徽省种子诚信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结果的公告 [2024-07-16]      2023-2024年安徽省小麦新品种展示综合评价结果发布 [2024-07-09]      关于2024年安徽省种子诚信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结果的公示 [2024-07-08]      关于举办种子法律法规培训班的通知 [2024-06-28]      关于2024年安徽省种子诚信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申报工作的通知 [2024-05-22]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召开2024年小麦新品种展示观摩暨产业发展大会的通知 [2024-04-07]      关于举办2024年安徽省种业人才专场招聘会的通知 [2024-03-13]      关于做好全省种业信息监测统计工作的通知 [2024-03-11]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开展签订种子企业诚信自律倡议书活动的通知 [2024-02-23]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开展2024年农作物新品种展示评价工作的通知 [2024-02-21]      关于举办2024年安徽省种业人才专场招聘会的通知 [2024-02-21]      电脑设备项目询价采购邀请函 [2024-01-22]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召开五届一次常务理事会议的通知 [2023-12-06]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召开种业创新发展暨金融支持种业振兴大会的通知 [2023-12-06]      电脑设备项目询价采购邀请函 [2023-08-07]      关于举办种子企业加工贮藏、质检技术培训班的通知 [2023-07-11]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召开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的通知 [2023-05-08]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种业处关于品种管理的问卷调查 [2023-05-08]      关于安徽省种子协会第五届理事会人选名单公示 [2023-05-04]      关于申报2023年水稻不育系鉴定的通知 [2023-04-26]      南繁单位需求信息调查表 [2023-04-25]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召开2023年小麦新品种展示观摩暨产业发展论坛会的通知 [2023-04-17]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开展农作物优良品种测产服务的通知 [2023-04-10]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开展2023年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工作的通知 [2023-03-13]      关于做好全省种业信息统计工作的通知 [2023-02-20]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召开四届九次理事常务理事会议暨专家座谈会的通知 [2022-12-16]      关于做好会员发展和确认工作的通知 [2022-11-22]      关于召开2022种粮一体化产业发展论坛暨优质水稻新品种展示观摩会的通知 [2022-08-01]      关于为会员单位做好农作物优良品种测产服务的通知 [2022-06-29]      关于2022年安徽省种子诚信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结果的公告 [2022-06-27]      关于召开2022瓜菜新品种展示暨全国南瓜新品种观摩会的通知 [2022-06-14]      关于2022年安徽省种子诚信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结果的公示 [2022-06-13]      安徽省种子协会转发省民政厅、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开展全省性社会团体分支(代表)机构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 [2022-05-06]                                                                                                                                                                                                                                                                                                                           
首页>新闻动态

    国家级小麦品种审定标准(2024年修订)有哪些重大变化?

    发布时间:2024-09-19

      国家级小麦品种审定标准(2024年修订)


      1 基本条件

      1.1 抗病性

      长江上游冬麦品种类型区:条锈病达到中抗及以上,并对白粉病、赤霉病和叶锈病进行鉴定。

      长江中下游冬麦品种类型区:赤霉病达到中抗及以上,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非全高感。

      黄淮冬麦南片水地品种类型区:条锈病、赤霉病达到中感及以上;或条锈病、赤霉病之一达到中感及以上,且叶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非全高感

      黄淮冬麦北片水地品种类型区:条锈病、叶锈病、赤霉病、白粉病和纹枯病非全高感。

      黄淮冬麦旱地品种类型区: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黄矮病非全高感。

      北部冬麦水地品种类型区:白粉病、条锈病和叶锈病非全高感。

      北部冬麦旱地品种类型区: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和黄矮病非全高感。

      东北春麦早熟品种类型区:秆锈病达到中感及以上,叶锈病和白粉病非全高感。

      东北春麦晚熟品种类型区:秆锈病达到中抗及以上,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和根腐病非全高感。

      西北春麦品种类型区(水地):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黄矮病和赤霉病非全高感。

      西北春麦品种类型区(旱地):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黄矮病,抗旱性。

      1.2 抗倒伏性

      每年区域试验倒伏程度≤3级,或倒伏面积≤40.0%的试验点比例≥70%。

      1.3 抗寒性

      北部冬麦水地品种类型区、北部冬麦旱地品种类型区、黄淮冬麦旱地品种类型区、黄淮冬麦北片水地品种类型区抗寒性鉴定,或试验田间表现,越冬死茎率≤20.0%或不超过对照。

      1.4 生育期

      不超过安全生产和耕作制度允许范围。

      长江上游冬麦品种类型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品种类型区、黄淮冬麦旱地品种类型区、北部冬麦旱地品种类型区、西北春麦品种类型区品种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3天;

      黄淮冬麦南片水地品种类型区、黄淮冬麦北片水地品种类型区品种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2天;

      北部冬麦水地品种类型区品种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4天;

      东北春麦品种类型区品种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7天。

      当国家区试对照品种进行更换时,由小麦专业委员会对相应生育期指标作出调整。

      1.5 品质

      分强筋、中强筋、中筋和弱筋四类,各项品质指标要求都可以满足强筋的为强筋小麦;其中任何一个指标达不到强筋的要求,但可以满足中强筋的为中强筋小麦;其中任何一个指标达不到中强筋要求的为中筋小麦;达不到弱筋要求的也为中筋小麦。

      1.6 真实性和特异性(SSR分子标记检测)

      同一品种在不同试验年份、不同试验组别、不同试验渠道中DNA指纹检测差异位点数应当<2个。

      申请审定品种应当与已知品种DNA指纹检测差异位点数≥4个;申请审定品种与已知品种DNA指纹检测差异位点数=3个时,需进行田间小区种植鉴定证明有重要农艺性状差异。


      2 分类品种条件

      2.1 高产稳产品种

      审定品种与对照同为常规品种或杂交品种且同等级品质,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3.0%,且每年增产≥2.0%,生产试验比对照增产≥2.0%;每年区域试验增产≥2.0%、生产试验增产≥0.0%试验点比例≥60%。

      申请审定品种为杂交中筋品种,对照品种为常规中筋品种,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增产≥5%,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5%的试验点比例≥60%。

      2.2 绿色优质品种

      2.2.1 抗赤霉病品种:抗性鉴定结果长江中下游冬麦区为抗及以上、黄淮冬麦区中抗及以上,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增产≥0%,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0.0%试验点比例≥60%。

      2.2.2 节水品种:节水指数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为区域试验第一年≥1.2,且两年平均≥1.2,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增产≥0%,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0.0%试验点比例≥60%。

      2.2.3 节肥品种:在比常规施肥量减少20%以上试验条件下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常规施肥量的对照增产≥0%,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0.0%试验点比例≥60%。

      2.2.4 抗旱品种:黄淮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旱地抗旱性鉴定等级为1级的品种,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减产≤5%,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减产≤5%试验点比例≥60%的品种;抗旱性鉴定等级为2级的品种,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减产≤3%,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减产≤3%试验点比例≥60%。

      2.2.5 抗穗发芽品种:小麦抗穗发芽性检测结果长江上游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达到高抗级别,黄淮冬麦区南片达到中抗及以上级别,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增产≥0%,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0.0%试验点比例≥60%。

      2.2.6 早熟品种:长江上游麦区、长江中下游麦区、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比对照品种平均早熟2天(含)以上,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增产≥0%,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0.0%试验点比例≥60%。

      2.2.7 优质品种:满足下述各项相关指标要求的强筋、中强筋和弱筋小麦为优质品种。

      强筋小麦:粗蛋白质含量(干基)≥14.0%、湿面筋含量(14%水分基)≥30.5%、吸水率≥60%、稳定时间≥10.0分钟、最大拉伸阻力Rm.E.U.≥450、拉伸面积≥100cm2。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减产≤5%,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比对照减产≤5%试验点比例≥60%。

      中强筋小麦:粗蛋白质含量(干基)≥13.0%、湿面筋含量(14%水分基)≥28.5%、吸水率≥58%、稳定时间≥7.0分钟、最大拉伸阻力Rm.E.U.≥350、拉伸面积≥80cm2。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增产≥0%,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比对照增产≥0%试验点比例≥60%。

      中筋小麦:粗蛋白质含量(干基)≥12.0%、湿面筋含量(14%水分基)≥24.0%、吸水率≥55%、稳定时间≥3.0分钟、最大拉伸阻力Rm.E.U.≥200、拉伸面积≥50cm2。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3.0%,且每年增产≥2.0%,生产试验比对照增产≥2.0%;每年区域试验比对照增产≥2.0%、生产试验比对照增产≥0.0%试验点比例≥60%。

      弱筋小麦:粗蛋白质含量(干基)<12.0%、湿面筋含量(14%水分基)<24.0%、吸水率<55%、稳定时间<3.0分钟。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增产≥0%,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比对照增产≥0%试验点比例≥60%。

      2.3 特殊类型品种

      2.3.1 耐盐碱小麦:耐盐性鉴定结果为不低于3级的品种。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3.0%,且每年区域试验比对照增产≥2.0%,生产试验比对照增产≥2.0%;每年区域试验增产≥2.0%、生产试验增产≥0.0%试验点比例≥60%。


      来源: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