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米中后期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
发布时间:2022-07-18
7月11-12日,我站在无为市召开全省夏秋季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会,安农大植保学院、省农科院植保质安所、省气象局农气中心有关专家,部分市、县(市、区)植保测报技术人员参会。会议交流当前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基数,结合历史数据、夏玉米生育进程和气象预报等因素,对夏玉米中后期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进行研判,预计:夏玉米中后期主要病虫害总体中等至偏重发生,发生面积3900万亩次。
一、发生趋势
预计:玉米病害总体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900万亩次,其中玉米南方锈病大发生,发生面积1000万亩;弯孢叶斑病、小斑病等中等发生,发生面积800万亩次;茎腐病、瘤黑粉病、纹枯病等病害轻发生,发生面积100万亩次;穗腐病在沿淮淮北夏玉米主产区有加重发生趋势。
预计:玉米虫害总体中等发生,发生面积2000万亩次,其中草地贪夜蛾偏轻发生,发生面积200万亩次;二代玉米螟偏轻发生,三代中等发生,发生面积900万亩次;三代棉铃虫偏轻发生,四代中等发生,发生面积600万亩次;桃蛀螟、蚜虫偏轻发生,发生面积分别为200万亩、100万亩。预计二代玉米螟、三代棉铃虫卵孵盛期多在7月下旬,三代玉米螟、四代棉铃虫卵孵盛期多在8月下旬。
二、预报依据
1.田间病虫害基数偏低。各地近日调查,草地贪夜蛾已在淮河以南8市22县(市、区)发生,百株虫量一般为0.2头-1.0头,平均为0.4头,较上年同期减少51.1%。一代玉米螟百株残虫量在临泉县、砀山县、利辛县、凤阳县、固镇县、萧县、太和县、阜南县等地为0.4头-3.3头,较近3年同期均值减少11.6%-68.9%。棉铃虫百株虫量一般为0.1头-0.5头,略低于近3年同期。桃蛀螟零星发生,病害未查见。
2.寄主和栽培条件适宜。玉米主栽品种大多抗病性不强,秸秆还田比例大,菌源逐年积累,加之玉米生长中后期田间郁闭,有利玉米病害发生发展。当前夏玉米正处于拔节期,植株嫩绿,利于害虫取食为害。
3.未来气象条件总体有利。据省气象部门预报,盛夏(7-8月)全省大部降水量较常年偏少,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7月中旬至8月上旬多晴热少雨天气,有伏旱发生,对棉铃虫、蚜虫等发生有利。淮北北部降水量偏多,利于病害和草地贪夜蛾、玉米螟等喜湿性害虫发生。影响安徽的台风1-2个,接近常年,利于玉米南方锈病扩散流行和草地贪夜蛾迁入扩散。
夏玉米中后期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意见
一、防治任务
全省夏秋季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研判,预计夏玉米中后期主要病虫害总体中等至偏重发生,发生面积约3900万亩次,需防治面积约3000万亩次。
二、防治目标
进一步推进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综合防治效果达85%以上,玉米重大病虫总体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化学农药使用持续减量化。
三、关键技术措施
1. 明确防治重点。
以草地贪夜蛾、玉米螟、棉铃虫等钻蛀性害虫和玉米南方锈病、弯孢叶斑病、小斑病等叶部病害为重点,兼顾桃蛀螟、蚜虫、穗腐病、纹枯病等病虫害。
2. 推行总体防治。
7月下旬至8月初,以草地贪夜蛾、二代玉米螟、三代棉铃虫、弯孢叶斑病、小斑病、玉米南方锈病为主开展总体防治;8月下旬,以玉米南方锈病、草地贪夜蛾、三代玉米螟、四代棉铃虫为主,兼顾桃蛀螟、弯孢叶斑病、小斑病、穗腐病等。
3. 开展绿色防控。
(1)农业防治。及时追肥,培育健壮植株,增强抗病性。清沟沥水,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发生程度。有条件的地方可人工摘除草地贪夜蛾、玉米螟卵块,降低害虫基数。
(2)理化诱控。在成虫发生高峰期,使用杀虫灯、性诱剂、食诱剂诱杀草地贪夜蛾、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等成虫。随着作物生长,注意调节诱捕器高度,及时清理诱捕器、更换诱芯,以达到最佳的诱杀效果。
(3)生物防治。玉米全生育期注意保护利用寄生蜂、寄生蝇、瓢虫、步甲等天敌昆虫。在害虫卵期可应用人工释放赤眼蜂等天敌昆虫控害技术。幼虫低龄阶段优先选用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金龟子绿僵菌、短稳杆菌、印楝素等生物农药喷施或撒施,持续控制害虫种群数量。
4. 做好化学防控。
(1)草地贪夜蛾达到防治指标时(玉米苗期、大喇叭口期、成株期防治指标分别为被害株率5%、20%和10%;对于世代重叠、危害持续时间长、需多次施药防治的田块,可采用百株虫量10头的指标),选用乙基多杀菌素、氯虫苯甲酰胺、虱螨脲等高效低风险农药。
(2)玉米螟于玉米心叶末期(大喇叭口期)花叶株率达5%-10%时进行挑治;花叶株率达10%以上时进行普治;花叶株率超过20%,或百株玉米累计有卵30块以上,需连防2次。选用四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等酰胺类、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等杀虫剂喷雾防治。棉铃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等防治药剂参考玉米螟。
(3)蚜虫点片发生时进行挑治,当有蚜株率达到30%-40%,出现“起油株”(蜜露)时应进行全田普治。选用对蚜虫高效且对天敌杀伤小的噻虫嗪、吡虫啉、吡蚜酮等药剂防治。
(4)南方锈病可选用三唑酮、丙环唑、戊唑醇、己唑醇 、嘧啶核苷类抗菌素等对水喷雾防治,视病情发展连喷1-2次,每次间隔7天左右。喷药时,可在药液中加入芸苔素内酯、磷酸二氢钾或其他叶面肥。
(5)玉米弯孢叶斑病、小斑病等叶部病害可选用苯醚甲环唑、丁香菌酯、吡唑醚菌酯、丙环·嘧菌酯、戊唑·肟菌酯等杀菌剂喷施,视发病情况隔7-10天再喷1次。
四、注意事项
杀虫灯注意在害虫成虫羽化高峰期和夜间活跃时段使用,最大限度保护生态平衡。性信息素诱杀技术应大面积连片应用,且不能将不同害虫的诱芯置于同一诱捕器内。根据玉米中后期病虫的发生情况,可将杀虫剂、杀菌剂和叶面肥混合喷施,实现一喷多防。生物农药应适当提前施用,确保防效。施药宜在清晨或傍晚,用水量要足,施药部位要精准。推广使用自走式高秆作物喷杆喷雾机、植保无人机等新型高效植保机械,提升防控玉米中后期病虫作业能力。玉米中后期使用植保无人机施药,亩施药液量2-3L,以提高防治效果。注重农药的交替使用、轮换使用、安全使用,延缓抗药性产生。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