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愈发严重!安徽“拉响”预防警报
发布时间:2024-04-11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暴发性、流行性、气候型病害,不仅造成严重减产,还因病粒带有毒素而严重影响小麦品质,对小麦生产危害极大。其发生特点是扬花期侵染、灌浆期显症、成熟期成灾,一般减产10%~20%,大流行年份减产40%以上。
近十年是我国麦区赤霉病发病最严重的十年。为什么会这么严重?这与耕作制度改变和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我国已经全面推广的秸秆还田能够保护环境,也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但任何事情都是两面的,秸秆还田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之前我们提到麦区中病原菌的数量庞大,这就是由于病原菌可以在还田的秸秆上面存活和繁殖,这些秸秆给了病原菌滋生提供了条件。而另一方面,全球气候变暖后,造成了我国雨区北移。例如长江、黄淮地区,过去小麦扬花期的时候是没有这么多雨水的,现在扬花期间降雨的几率比以前要大得多,这也为赤霉病提供了暴发的条件。
3月18日和4月3日,安徽省植物保护保护总站分别发布《2024年全省小麦赤霉病发生趋势中期预报》、《2024年全省小麦中后期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预报分别指出:依据近期全省稻桩带菌率调查情况,当前的苗情、入冬以来的天气和3-4月份气象条件等因素分析研判,预计小麦赤霉病全省呈重发态势,自然发病面积4100万亩;赤霉病全省大发生,其中淮北北部偏重发生,全省自然发病面积约4100万亩,集中显症期在5月上中旬。
2024年全省小麦赤霉病发生趋势中期预报
3月中旬,我站组织省小麦病虫害防控技术专家组成员,集体会商小麦赤霉病发生趋势。依据近期全省稻桩带菌率调查情况,当前的苗情、入冬以来的天气和3-4月份气象条件等因素分析研判,预计小麦赤霉病全省呈重发态势,自然发病面积4100万亩。
一、预测依据
1.气温回升有利于菌源增加。受前期平均气温偏低影响,当前赤霉病病菌子囊壳形成速度较慢,数量偏低。近期调查,稻桩枝带菌率全省平均为1.3%,一般为0.4%-2.7%,较上年同期相近或略偏低,其中南陵县、泾县、望江县、寿县、全椒县、枞阳县等地区带菌率为3.2%-8.7%,略高于其他地区。玉米秸杆带菌率为0.1%-3.5%,较上年同期略高。随着春季气温逐步回升,适湿高湿的田问小气候有利于子囊壳的形成和菌源量的增加。
2.田间湿度有利于病菌侵染。去冬今春,沿淮淮北、江淮之间、沿江江南降水量均较常年同期偏多,田间湿度偏大,部分田块甚至出现积水,易出现渍害导致植株抗性下降,适宜病菌侵染蔓延。
3.寄主条件有利于病害流行。全省小麦主载品种对赤霉病抗性不强。加之,前期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以及3月底可能出现的降温天气,引起小麦植株抗性下降,寄主条件总体有利于病害发生。
4.气象条件有利于病害发生。据省气象部门预测,3月23日-4月11日江北降水量接近常年、气温较常年偏高,沿江江南降水量较常年偏多,气温接近常年;3月23-25日和3月30日-4月1日全省有2次降温过程。自4月上旬开始,全省小麦自南向北开始进入抽穗扬花期,时问跨度长,易感病生育期遇雨几率大4月份全省常年有阶段性的降水气象,适温高湿将有利于赤霉病的发生。
二、防治技术
针对全省小麦赤霉病重发态势,各地要落实“两控两保”(控流行、控毒素,保产量、保品质)防控策略,按照“因地制宜、分区治理”原则,科学防控小麦赤霉病,具体防治技术详见《安微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指挥部办公室关于印发2024年安徽省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方案的通知》(帨农防指办函〔2024〕5号)。
2024年全省小麦中后期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
4月2日,我站组织15个小麦生产市植保站技术人员,召开小麦中后期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会商会。依据近期菌源、苗情、未来气象条件等因素分析研判,预计全省小麦中后期主要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其中赤霉病大发生、穗期蚜虫和白粉病中等至偏重发生、条锈病和叶锈病中等发生,其它病虫害偏轻以下程度发生。
一、发生趋势
赤霉病全省大发生,其中淮北北部偏重发生,全省自然发病面积约4100万亩,集中显症期在5月上中旬。
条锈病中等发生,发生面积约300万亩,流行盛期在4月中下旬。
叶锈病中等发生,发生面积约400万亩,流行盛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
白粉病中等至偏重发生,发生面积约700万亩,流行盛期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
穗期蚜虫在沿淮淮北中等至偏重发生,发生面积约1600万亩,发生盛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
吸浆虫在沿淮淮北常发区偏轻发生,发生面积约100万亩。粘虫轻发生,发生面积约100万亩。根腐病、茎基腐病在淮北等部分地区会造成一定危害。
二、预报依据
1.病害菌源充足,条锈病始见期与上年相近。近年小麦赤霉病、叶锈病和白粉病等病害在全省发生普遍,田间菌源广泛存在。近期调查,赤霉病稻桩枝带菌率一般为0.8%-5.7%,较上年同期增加7.5%-21.7%,其中寿县、贵池区、泾县、全椒县、当涂县等地带菌率为7.7%-15.3%,高于其他地区;玉米秸秆带菌率为0.2%-3.5%,较上年同期略高。小麦条锈病在宿松县零星发生,始见期与上年相近。
2.田间环境有利于病害发生。小麦群体偏大,部分田块追施氮肥量多,造成田间郁闭;受前期降水偏多的影响,当前田间湿度偏大,易出现渍害影响根系活力,田间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害发生。
3.多降水的气象条件对赤霉病、条锈病等发生有利。据气象部门预测,4月沿淮淮北降水量接近常年,淮河以南较常年偏多,全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4月中下旬有2次降水过程,分别出现在16-18日(全省)和25-27日(淮河以南)。全省小麦主体抽穗扬花期时间跨度长,遇雨几率大,气象条件有利于赤霉病和条锈病等病害发生流行。
4.寄主条件有利于病害和虫害发生。全省小麦主栽品种多不抗赤霉病,对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等病害抗性不强,有利于病害侵染。孕穗至灌浆期的小麦长势嫩绿,食料条件好,有利于蚜虫增殖和粘虫为害。虽然当前蚜虫总体数量较低,但由于蚜虫增殖速度快,条件适宜时蚜量将快速上升。
三、防治技术意见
(一)发生形势与防治任务
预计今年全省小麦中后期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发生面积约7300万亩次,需防面积约1.1亿亩次。
(二)防治技术策略
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治理、分类指导的原则。以预测预报为依据,突出绿色防控技术,科学开展化学防治,病害重在预防,虫害达标防治。针对全省小麦赤霉病大流行态势,落实“两控两保”(控流行、控毒素,保产量、保品质)防控策略,科学防控小麦赤霉病。
(三)技术措施
1.防治技术。各地要根据小麦生育进程和当地病虫害发生情况,科学制定最佳防治适期。淮河以南麦区4月上中旬于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开展第一次总体防治(见花打药),主治赤霉病,兼治条锈病、白粉病、蚜虫等;沿淮淮北麦区4月中下旬开展第一次总体防治,主治赤霉病、蚜虫,兼治白粉病、锈病、吸浆虫、粘虫等。淮北中部、沿淮及其以南麦区第一次防治后5-7天再防一次,淮北北部可视天气情况开展第二次防治。高感品种扬花期有阴雨、结露和多雾天气,首次施药时间应提前至抽穗期。小麦扬花期遇阴雨天气,选择抢在雨前或雨停间隙施药,施药后3-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确保防效。
2.化学防治
(1)防治指标
蚜虫800头/百穗以上、天敌数量在利用指标以下及时喷药防治。对早期出现的条锈病发病中心,要立即进行围歼防治。条锈病病叶率达到0.5%,叶锈病病叶率达10%,白粉病病叶率达10%时,要立即普治。
(2)防治药剂
防治赤霉病,可选择对赤霉病防效好、毒素控制作用较强,同时兼治小麦锈病、白粉病等穗期病害的高效药剂(具体可参考《安徽省2023-2024年度小麦、油菜重大病虫害防治预案》)。第一次用高效药剂比例要达50%以上,且推荐上限用量施药,确保防控质量;第二次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对苯丙咪唑类药剂抗性水平高的地区,禁止使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单剂及复配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