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举办种子法律法规培训班的通知 [2024-06-28]      关于2024年安徽省种子诚信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申报工作的通知 [2024-05-22]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召开2024年小麦新品种展示观摩暨产业发展大会的通知 [2024-04-07]      关于举办2024年安徽省种业人才专场招聘会的通知 [2024-03-13]      关于做好全省种业信息监测统计工作的通知 [2024-03-11]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开展签订种子企业诚信自律倡议书活动的通知 [2024-02-23]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开展2024年农作物新品种展示评价工作的通知 [2024-02-21]      关于举办2024年安徽省种业人才专场招聘会的通知 [2024-02-21]      电脑设备项目询价采购邀请函 [2024-01-22]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召开五届一次常务理事会议的通知 [2023-12-06]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召开种业创新发展暨金融支持种业振兴大会的通知 [2023-12-06]      电脑设备项目询价采购邀请函 [2023-08-07]      关于举办种子企业加工贮藏、质检技术培训班的通知 [2023-07-11]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召开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的通知 [2023-05-08]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种业处关于品种管理的问卷调查 [2023-05-08]      关于安徽省种子协会第五届理事会人选名单公示 [2023-05-04]      关于申报2023年水稻不育系鉴定的通知 [2023-04-26]      南繁单位需求信息调查表 [2023-04-25]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召开2023年小麦新品种展示观摩暨产业发展论坛会的通知 [2023-04-17]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开展农作物优良品种测产服务的通知 [2023-04-10]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开展2023年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工作的通知 [2023-03-13]      关于做好全省种业信息统计工作的通知 [2023-02-20]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召开四届九次理事常务理事会议暨专家座谈会的通知 [2022-12-16]      关于做好会员发展和确认工作的通知 [2022-11-22]      关于召开2022种粮一体化产业发展论坛暨优质水稻新品种展示观摩会的通知 [2022-08-01]      关于为会员单位做好农作物优良品种测产服务的通知 [2022-06-29]      关于2022年安徽省种子诚信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结果的公告 [2022-06-27]      关于召开2022瓜菜新品种展示暨全国南瓜新品种观摩会的通知 [2022-06-14]      关于2022年安徽省种子诚信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结果的公示 [2022-06-13]      安徽省种子协会转发省民政厅、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开展全省性社会团体分支(代表)机构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 [2022-05-06]                                                                                                                                                                                                                                                                                                                           
首页>新闻动态

    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国家级小麦和棉花品种审定标准(2024年修订)》征求意见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4-07-03

      为深入贯彻种业振兴市场净化行动部署,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更好发挥审定标准对品种创新的引领作用,根据《种子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等有关规定,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修订了国家级小麦和棉花品种审定标准,拟于202511日实施。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4731日。

      联系单位: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品种区试处

        :马泽众

      通讯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20号楼

      联系电话010-59194510

      电子信箱qgnjzxpzqsc@agri.gov.cn

       

      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                

                              202471日                         

       

      国家级小麦品种审定标准(2024年修订)

      (征求意见稿)

       

      基本条件

      1.1 抗病性

      长江上游冬麦品种类型区:条锈病达到中抗及以上,并对白粉病、赤霉病和叶锈病进行鉴定。

      长江中下游冬麦品种类型区:赤霉病达到中抗及以上,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非全高感。

      黄淮冬麦南片水地品种类型区:条锈病、赤霉病达到中感及以上;或条锈病、赤霉病之一达到中感及以上,且叶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非全高感。

      黄淮冬麦北片水地品种类型区:条锈病、叶锈病、赤霉病、白粉病和纹枯病非全高感。

      黄淮冬麦旱地品种类型区: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黄矮病非全高感。

      北部冬麦水地品种类型区:白粉病、条锈病和叶锈病非全高感。

      北部冬麦旱地品种类型区: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和黄矮病非全高感。

      东北春麦早熟品种类型区:秆锈病达到中感及以上,叶锈病和白粉病非全高感。

      东北春麦晚熟品种类型区:秆锈病达到中抗及以上,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和根腐病非全高感。

      西北春麦品种类型区(水地):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黄矮病和赤霉病非全高感。

      西北春麦品种类型区(旱地):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黄矮病,抗旱性。

      1.2 抗倒伏性

      每年区域试验倒伏程度3级,或倒伏面积40.0%的试验点比例70%

      1.3 寒性

      北部冬麦水地品种类型区、北部冬麦旱地品种类型区、黄淮冬麦旱地品种类型区、黄淮冬麦北片水地品种类型区抗寒性鉴定,或试验田间表现,越冬死茎率20.0%或不超过对照。

      1.4 生育期

      不超过安全生产和耕作制度允许范围。

      长江上游冬麦品种类型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品种类型区、黄淮冬麦旱地品种类型区、北部冬麦旱地品种类型区、西北春麦品种类型区品种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3天;

      黄淮冬麦南片水地品种类型区、黄淮冬麦北片水地品种类型区品种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2天;

      北部冬麦水地品种类型区品种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4天;

      东北春麦品种类型区品种全生育期不长于对照7天。

      当国家区试对照品种进行更换时,由小麦专业委员会对相应生育期指标作出调整。

      1.5 品质

      分强筋、中强筋、中筋和弱筋四类,各项品质指标要求都可以满足强筋的为强筋小麦;其中任何一个指标达不到强筋的要求,但可以满足中强筋的为中强筋小麦;其中任何一个指标达不到中强筋要求的为中筋小麦;达不到弱筋要求的也为中筋小麦。

      1.6 真实性和特异性(SSR分子标记检测)

      同一品种在不同试验年份、不同试验组别、不同试验渠道中DNA指纹检测差异位点数应当2个。

      申请审定品种应当与已知品种DNA指纹检测差异位点数4个;申请审定品种与已知品种DNA指纹检测差异位点数=3个时,需进行田间小区种植鉴定证明有重要农艺性状差异。

      2 分类品种条件

      2.1 高产稳产品种

      审定品种与对照同为常规品种或杂交品种且同等级品质,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3.0%,且每年增产2.0%,生产试验比对照增产2.0%;每年区域试验增产2.0%、生产试验增产0.0%试验点比例60%

      申请审定品种为杂交中筋品种,对照品种为常规中筋品种,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增产5%,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5%的试验点比例60%

      2.2 绿色优质品种

      2.2.1 抗赤霉病品种:抗性鉴定结果长江中下游冬麦区为抗及以上、黄淮冬麦区中抗及以上,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增产0%,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0.0%试验点比例60%

      2.2.2 节水品种:节水指数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为区域试验第一年1.2,且两年平均1.2,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增产0%,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0.0%试验点比例60%

      2.2.3 节肥品种:在比常规施肥量减少20%以上试验条件下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常规施肥量的对照增产0%,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0.0%试验点比例60%

      2.2.4 抗旱品种:黄淮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旱地抗旱性鉴定等级为1级的品种,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减产5%,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减产5%试验点比例60%的品种;抗旱性鉴定等级为2级的品种,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对照减产3%,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减产3%试验点比例60%

      2.2.5 抗穗发芽品种:小麦抗穗发芽性检测结果长江上游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达到高抗级别,黄淮冬麦区南片达到中抗及以上级别,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增产0%,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0.0%试验点比例60%

      2.2.6 早熟品种:长江上游麦区、长江中下游麦区、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比对照品种平均早熟2天(含)以上,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增产0%,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产0.0%试验点比例60%

      2.2.7 优质品种:满足下述各项相关指标要求的强筋、中强筋和弱筋小麦为优质品种。

      强筋小麦:粗蛋白质含量(干基)14.0%、湿面筋含量(14%水分基)30.5%、吸水率60%、稳定时间10.0分钟、最大拉伸阻力Rm.E.U.450、拉伸面积100cm2。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减产5%,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比对照减产5%试验点比例60%

      中强筋小麦:粗蛋白质含量(干基)13.0%、湿面筋含量(14%水分基)28.5%、吸水率58%、稳定时间7.0分钟、最大拉伸阻力Rm.E.U.350、拉伸面积80cm2。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增产0%,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比对照增产0%试验点比例60%

      中筋小麦:粗蛋白质含量(干基)12.0%、湿面筋含量(14%水分基)24.0%、吸水率55%、稳定时间3.0分钟、最大拉伸阻力Rm.E.U.200、拉伸面积50cm2。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3.0%,且每年增产2.0%,生产试验比对照增产2.0%;每年区域试验比对照增产2.0%、生产试验比对照增产0.0%试验点比例60%

      弱筋小麦:粗蛋白质含量(干基)12.0%、湿面筋含量(14%水分基)24.0%、吸水率55%、稳定时间3.0分钟。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增产0%,且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比对照增产0%试验点比例60%

      2.3 特殊类型品种

      2.3.1 耐盐碱小麦:耐盐性鉴定结果为不低于3级的品种。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3.0%,且每年区域试验比对照增产2.0%,生产试验比对照增产2.0%;每年区域试验增产2.0%、生产试验增产0.0%试验点比例60%

       

      国家级棉花品种审定标准(2024年修订)

      (征求意见稿)

       

      基本条件

      1.1 抗病性

      每年区域试验,枯萎病接种鉴定病情指数15.0,黄萎病接种鉴定病情指数35.0

      1.2 早熟性

      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霜前花率85.0%,特殊年份与对照相当。

      1.3 抗虫性

      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室内人工鉴定抗虫株率95%;且在目标生态类型区,田间人工接虫鉴定(叶片)达到抗及以上水平。

      1.4 真实性和差异性(SSR分子标记检测)

      同一品种在不同试验年份、不同试验组别、不同试验渠道中DNA指纹检测差异位点数应当2个。

      申请审定品种与已知品种DNA指纹检测差异位点数3个。申请审定品种与已知品种DNA指纹检测差异位点数=2个的,需进行田间小区种植鉴定证明有重要农艺性状差异。

      纤维品质分类

      根据GB/T 20392-2006HVI棉纤维物理性能试验方法》检测的纤维品质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三项指标的综合表现,将棉花品种按照纤维品质类型分为Ⅰ型品种、Ⅱ型品种、Ⅲ型品种。

      2.1 型品种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结果,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1.0mm、断裂比强度32.0cN/tex、马克隆值3.74.2。较低年份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0.0mm、断裂比强度31.0cN/tex、马克隆值3.74.4的品种。

      2.2 型品种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结果,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0mm,断裂比强度30.0cN/tex,马克隆值3.55.0。较低年份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8.0mm,断裂比强度29.0cN/tex,马克隆值3.55.1

      2.3 型品种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结果,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7.0mm,断裂比强度28.0cN/tex,马克隆值3.55.5的品种。较低年份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7.0mm,断裂比强度27.0cN/tex,马克隆值3.55.6的品种。

      分类品种条件

      3.1 高产稳产品种

      参试品种与对照品种的纤维品质类型相同,参试品种两年区域试验皮棉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3.0%,且区域试验较低年份增产1.0%;生产试验皮棉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1.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皮棉产量增产1.0%的试验点比例60%

      参试品种与对照品种的纤维品质类型不同,Ⅲ型品种与Ⅱ型品种、Ⅱ型品种与Ⅰ型品种相比较时,产量指标要求在上述规定的指标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点,相反则降低3个百分点。

      杂交棉品种对照为常规棉品种时,所有相关产量水平要求在相同条件下增加5个百分点。

      3.2 优质绿色专用品种

      3.2.1 优质棉花品种:纤维品质属于Ⅰ型品种。

      3.2.2 抗病棉花品种:枯萎病病情指数5.0、黄萎病病情指数20.0,皮棉产量水平可比高产稳产品种指标降低3个百分点。

      3.2.3 适合机械采收品种:

          生育期和早熟性:西北内陆棉区早熟棉品种生育期122天,早中熟棉品种生育期130天。结铃吐絮集中,霜前花率达90%以上。

          植株形态结构:株型较紧凑,抗倒伏性能好,第一果枝始节高度20cm以上,株高85cm左右,叶片较小。

          结铃吐絮性能:含絮力适中,符合机采要求。

      脱叶剂敏感度:对脱叶剂敏感,脱叶效果好。                                                          

      3.2.4 短季棉品种

      生育期110天的品种。



      附件下载:




      来源:种业管理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