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4年安徽省种子诚信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申报工作的通知 [2024-05-22]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召开2024年小麦新品种展示观摩暨产业发展大会的通知 [2024-04-07]      关于举办2024年安徽省种业人才专场招聘会的通知 [2024-03-13]      关于做好全省种业信息监测统计工作的通知 [2024-03-11]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开展签订种子企业诚信自律倡议书活动的通知 [2024-02-23]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开展2024年农作物新品种展示评价工作的通知 [2024-02-21]      关于举办2024年安徽省种业人才专场招聘会的通知 [2024-02-21]      电脑设备项目询价采购邀请函 [2024-01-22]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召开五届一次常务理事会议的通知 [2023-12-06]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召开种业创新发展暨金融支持种业振兴大会的通知 [2023-12-06]      电脑设备项目询价采购邀请函 [2023-08-07]      关于举办种子企业加工贮藏、质检技术培训班的通知 [2023-07-11]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召开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的通知 [2023-05-08]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种业处关于品种管理的问卷调查 [2023-05-08]      关于安徽省种子协会第五届理事会人选名单公示 [2023-05-04]      关于申报2023年水稻不育系鉴定的通知 [2023-04-26]      南繁单位需求信息调查表 [2023-04-25]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召开2023年小麦新品种展示观摩暨产业发展论坛会的通知 [2023-04-17]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开展农作物优良品种测产服务的通知 [2023-04-10]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开展2023年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工作的通知 [2023-03-13]      关于做好全省种业信息统计工作的通知 [2023-02-20]      安徽省种子协会关于召开四届九次理事常务理事会议暨专家座谈会的通知 [2022-12-16]      关于做好会员发展和确认工作的通知 [2022-11-22]      关于召开2022种粮一体化产业发展论坛暨优质水稻新品种展示观摩会的通知 [2022-08-01]      关于为会员单位做好农作物优良品种测产服务的通知 [2022-06-29]      关于2022年安徽省种子诚信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结果的公告 [2022-06-27]      关于召开2022瓜菜新品种展示暨全国南瓜新品种观摩会的通知 [2022-06-14]      关于2022年安徽省种子诚信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结果的公示 [2022-06-13]      安徽省种子协会转发省民政厅、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开展全省性社会团体分支(代表)机构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 [2022-05-06]                                                                                                                                                                                                                                                                                                                           
首页>政策法规

    安徽省稻品种审定标准(2022年修订)

    发布时间:2022-09-29

      1 基本条件

      1.1 抗病性

      品种每年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年度≤5.0,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

      稻瘟病自然发病高感试验点≤1(执行国家水稻试验抗病虫性田间调查和鉴定评价标准)

      白叶枯病最高级≤7级。

      稻曲病(穗发病率%)≤25.0(采用自然诱发鉴定方式),且稻曲病自然发病高感试验点比例≤50.0%。

      粳稻品种条纹叶枯病抗性最高级≤5级。

      除达到上述要求外,早籼品种应对白背飞虱进行抗性鉴定,中籼、晚籼及粳稻品种应对褐飞虱进行抗性鉴定。

      1.2 生育期

      不超过安全生产和耕作制度允许范围。双季早籼和双季晚籼平均生育期不长于对照2.0天,中籼迟熟组不长于对照7.0天,中籼早熟组不长于对照1.0天;双季晚粳平均生育期不长于对照2.0天;中粳迟熟组不长于对照5.0天,中粳早熟组不长于对照1.0天。

      当对照更换时,生育期指标由稻专业委员会作相应调整。

      1.3 结实率

      中稻品种单年结实率<70%的试验点数≤2个;双季稻品种单年结实率<65%的试验点数≤2个。

      1.4 抗倒性

      正常年份,倒伏程度≥3级(倒)且倒伏面积≥30.0%的试验点比例≤20%(因自然灾害导致严重倒伏的试验点除外)。 

      1.5 耐热性

       中籼品种耐热性≤7级。

      1.6 真实性和差异性(SSR分子标记检测)

      同一品种在不同试验年份、不同试验组别、不同试验渠道中DNA指纹检测差异位点数应当<2个。

      申请审定品种应当与已知品种DNA指纹检测差异位点数≥3个;申请审定品种与已知品种DNA指纹检测差异位点数=2个的,需进行田间小区种植鉴定证明有重要农艺性状差异。

      2 分类品种条件

      2.1 高产稳产品种

      审定品种与对照同为常规稻或杂交稻,与对照同等级品质,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增产≥4.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平)试验点比例≥65%。比对照品质差的品种,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增产≥5.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平)试验点比例≥75%。

      杂交稻作对照品种的常规稻品种,每年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产量比照第一款,比对照增产幅度相应降低2个百分点。 

      常规稻作对照品种的杂交稻品种,每年区域试验产量比照第一款,比对照增产幅度相应增加3个百分点。

      2.2 绿色优质品种

      2.2.1品种分类

      2.2.1.1 抗病品种:白叶枯病、稻曲病抗性达到中抗及以上,籼稻品种稻瘟病抗性达到中抗及以上,粳稻品种稻瘟病和条纹叶枯病抗性均达到抗及以上。

      2.2.1.2 抗虫品种:早籼对白背飞虱达到中抗以上水平,中籼、晚籼及粳稻对褐飞虱达到中抗以上水平,且优于对照品种一个级别及以上。

      2.2.1.3 优质品种:品质达到农业行业标准《食用稻品种品质》(NY/T 593-2021)二级及以上。

      2.2.2 产量指标

      2.2.2.1 抗病品种:稻瘟病抗性达到中抗及以上且与对照同等级,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增产≥3.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平)试验点比例≥65%。达到中抗及以上但低于对照,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品种增产≥5.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平)试验点比例≥65%。达到中抗及以上且优于对照,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减产≤0.0%。

      2.2.2.2 抗虫品种:抗性达到中抗及以上,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减产≤0.0%;抗性达到抗及以上,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减产≤3.0%;抗性达到高抗,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减产≤5.0%。

      2.2.2.3 优质品种:审定品种与对照同为常规稻或杂交稻,品质达到农业行业标准一、二级且与对照同等级,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增产≥3.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平)试验点比例≥65%。达到农业行业标准二级但低于对照,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增产≥5.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平)试验点比例≥65%。达到农业行业标准二级且优于对照,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减产≤2.0%。达到农业行业标准一级且优于对照,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减产≤5.0%。

      杂交稻作对照品种的常规稻品种,每年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产量比照第一款,比对照增产幅度相应降低2个百分点。

      常规稻作对照品种的杂交稻品种,每年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产量比照第一款,比对照增产幅度相应增加3个百分点。

       2.2.2.4 绿色优质品种:稻瘟病或稻飞虱达到中抗及以上,且品质达到农业行业标准二级并优于对照的品种,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减产≤5.0%。稻瘟病或稻飞虱达到中抗及以上,且品质达到农业行业标准一级并优于对照的品种,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比对照减产≤7.0%。

      2.3 特殊类型品种

      2.3.1品种分类

      2.3.1.1 有色米品种:红米、黑米、紫米、绿米等。

      2.3.1.2特早熟早稻品种:全生育期≤100天,且日产量≥4.0千克。

      2.3.1.3节水抗旱稻:抗旱级别≤3级(抗旱指数≥0.7)。

      2.3.1.4低位再生品种:割茬高度≤ 15cm。

      2.3.1.5软米品种:8% ≤ 直链淀粉含量 ≤ 11% 。

      2.3.1.6其他特殊品种:由稻专业委员会讨论确定相应具体指标。

      2.3.2产量指标

      审定品种与对照为同类型特殊品种,如果没有同类型对照品种,以相近生育期、相近组别的品种为对照。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产量(日产量)比对照增产≥0.0%,每年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增(平)试验点比例≥65%。